

一个小时可以做什么呢?对于画溪街道白莲桥村的村干部们来说,他们可以用上班前的这一小时来清扫村里的路面,可以检查地下管网是否通畅,可以走村串巷访民情……十年来,白莲桥村的历任村干部们依托“每天劳动一小时”的工作机制了解民情、服务民生,并在全市率先推行文明诚信考评体系,取得连续10年“零信访”的成效。
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村道、一个个别具特色的家庭庭院、一座座健全的公共服务设施、一幅幅邻里和睦的美好画面…… 走进画溪街道白莲桥村,处处都充满着基层治理给村庄带来的直观变化。而这样的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白莲桥村是如何进阶到如今这副“新天地”?
“劳动一小时” 急难愁盼“秒”化解
“唰唰唰......”,早上6点50分,身穿红马甲的村干部们雷打不动地出现在白莲桥村的村口,开始清扫村道。有时候,他们会“开小差”帮农户采摘葡萄,帮村民疏通下水管网,和村民聊聊家常,顺便调解调解邻里矛盾......
白莲桥村村民章陆平说:“他们经常一大早到我这个葡萄共富基地,有时候葡萄要抢摘,他们就帮我摘,葡萄不好卖,他们就帮我想销路。反正我这儿有什么困难,他们会掌握一手资料,马上想对策帮我解决。”
“每天劳动一小时”的铺开面越广越深,解决村民“急难愁盼”的问题就越多。画溪街道白莲桥村党总支书记曹寨军介绍,十年前开展“每天劳动一小时”的初衷仅仅是为村庄保洁增加力量,维护村里环境的“面子”。然而多年实行下来,这一个小时建立起了和群众沟通的渠道,成功与村民打成一片。此后,想收集民情民意,不用蹲在村口和大爷大妈们“呷白谈”,扫街的时候,就会有村民主动找他们代办或上门办理各类事项。
白莲桥村村民陈桂珍告诉记者:“他们每天扫地的时间很早,我送孩子去上学的时候总是碰到他们。正好遇到有点问题,跟他们一说,他们就帮我马上解决了。
一年365天中,白莲桥村的村干部们有250天以上都坚持在村里打卡劳动一小时。仅今年以来,他们通过劳动一小时上门办理各类证件10件,累计走访群众1630人,倾听、受理、解决辖区群众反映问题80余件,涉及到道路不平、路灯不亮、管道不通、种植帮扶等多个问题,化解矛盾纠纷5个,确保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基层治理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
“文明诚信档案”激起村民“加分热”
在白莲桥村进阶升级的过程中,有村干部发现“每天劳动一小时”的工作机制能带动一部分村民一起参与劳动,共同维护好村里的环境。他们想在村民的主观能动性上做“+”文章。于是在2018年,白莲桥村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推出了诚信指数,其中垃圾分类、门前“三包”、矛盾纠纷、志愿活动等事项的参与情况都会与村民的诚信指数直接挂钩?!拔拿鞒闲诺蛋浮本驼盘诖逦傅男涯课恢?,分数低的面子上挂不住,分数高的还有实物奖励。
可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刚开始推行诚信体系建设的时候,大多数村民的态度是“无动于衷”,有的村民甚至还认为这只是村里的“面子工程”,坚持不了多久。然而,村干部们多年如一日的“每天劳动一小时”,加上村里面貌的大提升,让村民们开始“不好意思”起来。
白莲桥村村民杨有娣说:“他们每天这么早就开始劳动了,还坚持了这么多年,我们作为村民,看在眼里,哪里好意思再乱扔垃圾、乱堆乱放......我以村干部为榜样,整理了房前屋后,没想到获得了市级美丽庭院的称号,给我们家文明诚信档案加了不少分,隔壁邻居看到了,也在努力挣分儿。”
杨有娣激动地说,之前他们家还是“文明诚信待提升户”,现在一跃变成了榜上有名的“文明诚信示范户”,走在路上腰杆都直了。这两天,她还在研究文明诚信指数加分项,想冲一冲榜首,兑换旅游的奖励。
文明诚信考评体系的建立,让村民从“局外人”变成了“参与者”,给基层治理注入了一股“软力量”。现在,白莲桥村的村民们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村里的宣传栏看一看,看看自家的分数排在哪里,如果低了,他们会去村里咨询该怎么加分,并且还会积攒加分来兑换奖励。
“面子”更靓 “里子”更实
十年树村风,白莲桥村的进阶升级之路是由全村村民和村干部们坚持不懈的努力铺就。十年的坚持之路并不容易,贵在坚持干、重在带头干、难在跟着干。如今,曹书记带领着年轻村干部,在“每天劳动一小时”的过程中不断沉淀、不断积累,正如十年前老书记带着他一样,一代又一代,共促白莲桥村乡村振兴。
白莲桥村党总支书记曹寨军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的村班子队伍很年轻化,大学生就有4名,退伍军人3名,这个力量配备非常好。他们不仅非常能吃苦,还能够‘对症下药’,为村里建设献计献策。这些年来,我们也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居’这样一个和谐的局面?!?/p>